第一经济网欢迎您!
当前位置:首页>综合 > 正文内容

天天速递!旁听12年,脑瘫小伙要毕业了

本文转自:齐鲁晚报

旁听12年,脑瘫小伙要毕业了

已有两篇SCI在手,目前正在申请博士学位


(资料图片)

谢炎廷在参加学术会议。

徐守军与谢炎廷师生二人。在兰州大学的校园里,每天清晨都能看到谢炎廷匆匆赶去自习室的身影。谢炎廷今年31岁,甘肃兰州人,出生时因早产导致脑瘫,四肢受到影响,他走路有些摇晃,写字说话都很困难。19岁开始,他来到兰州大学数学系旁听,整整持续了12年,从本科阶段旁听到博士阶段。近日,他迎来了博士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,导师对他的学术水平予以肯定,但可惜的是,谢炎廷没有学籍,目前还不符合授予博士学位的条件。

出生时因早产致脑瘫

1992年,一个呱呱坠地的男孩,让兰州的刘女士一家沉浸在喜悦之中。这个孩子就是谢炎廷。

随着孩子渐渐长大,刘女士觉得有点不太对劲儿。11个月大的时候,谢炎廷被家人带去医院检查。刘女士拿到了孩子的诊断报告,上面赫然写着“脑瘫”二字,这个结果让她几近崩溃。刘女士说,孩子因为早产导致脑瘫,四肢受到了严重影响,走路歪歪斜斜,写字也非常困难,“所幸智力上没有问题,但说话很费劲,一紧张嘴巴就会出现痉挛。”在谢炎廷小时候,刘女士带着他不断奔走于全国各地寻求治疗方案,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。

转眼,谢炎廷到了上学的年纪,夫妻俩犯了愁:如果让孩子上学校读书,他身体有许多不便,会不会招来同学的特殊眼光?但如果不读书,孩子将来的出路又将是一片黑暗。

夫妻俩思来想去,最后决定:自己在家里教孩子。

从此,12平方米的卧室,就变成了谢炎廷一个人的教室。2002年,在周围很多人还不知道网络为何物的时候,刘女士就在家安装了宽带,购买了在线课程。

“谢炎廷是一个非常自律的孩子,在家能严格按照学校时间自学,因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”刘女士表示,靠着网络和自学,谢炎廷磕磕绊绊,终于读完了高三的课程。

以“社会青年”身份高考

看着周围同龄的孩子都在热火朝天地准备高考,这个在家自学的少年也按捺不住了,他向母亲提出想参加高考的愿望。这个要求让刘女士十分为难——原来,谢炎廷的字很难让人看懂,他甚至连答题卡都填不了。

心思敏感的谢炎廷主动提出,在高考前突击练习涂答题卡。

2011年,谢炎廷以社会青年的身份参加了高考。很快,成绩出来了,所有科目的选择题总分为280分,谢炎廷考了262分,其中数学部分是满分。但262分的高考成绩,谢炎廷还是无法被任何一所大学录取。

“我想上大学”成为谢炎廷2011年最大的心事。

刘女士告诉记者,一次偶然间和邻居聊起这个事,热心的邻居听完后提了一个建议,可以让谢炎廷去兰州大学申请成为旁听生。刘女士经过朋友帮忙,找到时任兰州大学数学院院长的张和平老师,听完谢炎廷的故事后,张老师被谢炎廷对知识的渴求和其家人的坚持感动了,当即表示同意并支持。

2011年,19岁的谢炎廷进入兰州大学旁听数学系的本科课程,这对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他是一个不小的挑战。“他念大二时,仍旧整天抱着大一的教材不断翻阅,我很疑惑,询问了他,他才支支吾吾地告诉我他刚进入大学时上课像听天书。”刘女士说。

数学教授一路帮扶

徐守军是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教授,他作为数学老师,给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的大一新生上《解析几何》。“上课的时候我就注意到后排靠近门边的座位上,坐着一个‘有点奇怪’的学生,面部表情不自然,肢体好像不太协调,眼睛却一直盯着黑板。”徐守军回忆,课后他走过去询问情况,才发现这位特殊的学生手脚畸形,讲话吃力,“但是他不做笔记,全靠耳朵听。”徐守军不禁怀疑,这个学生能不能听懂他的课。

听到谢炎廷的曲折故事以后,徐守军打消了这个顾虑,开始特别关照这个“了不起”的学生。“我来自农村,在我的成长经历中,我一直想着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。对谢炎廷来说,他和我们的经历不一样,他需要更多的关注。”徐守军说。

徐守军告诉记者,和谢炎廷交流需要更多耐心,“我觉得这是个挑战,面对他听或者说方面的困难,我们会想办法帮他克服,一遍不行就两遍,两遍不行就三遍。”在本科教学阶段,徐守军会在专业课中增加一些有研究性质的开放性问题,谢炎廷一般会在课后主动找徐守军探讨,“我这一周讲了一个问题,两三周之后,他就会主动来找我。有时候他会用自己的一个小指头‘一指禅’般地在电脑上敲字,再打印出来给我看,他有主动做科研的劲儿。”

徐守军介绍,2015年6月,谢炎廷不仅完成了数学院本科教学计划中包括近30门专业课和数门公共课在内、共计150多个学分的学习,其间“没有缺过一次课,包括英语口语课”,而且完成了本科毕业论文,“水平完全不低于我们正规的学生”。

从2011年一直到现在,徐守军与谢炎廷师生二人共同走过了12年。

被授予荣誉研究生称号

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后,谢炎廷又继续旁听徐守军的研究生课程。

2014年秋季,徐守军在《组合数学》课上提出的问题引起了谢炎廷的兴趣。看到谢炎廷的兴致很高,徐守军提出让谢炎廷将这个问题作为论文选题,尝试着写一篇论文。为了完成这篇论文,谢炎廷在纸上反复画图,常常一坐就是一个上午,直到有了新的思路,再去找徐守军沟通修改。2017年,谢炎廷与导师合作的这篇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。

2019年,他又完成了第二篇论文,并投稿到了荷兰《应用数学与计算》杂志,作为送给妈妈的母亲节礼物。

读书期间,谢炎廷也曾对未来感到迷茫。旁听研究生课程以后,谢炎廷有段时间突然提出不想再读了。一方面,研究生课程更难,谢炎廷觉得学术上遇到了瓶颈;另一方面,他觉得自己就这么学下去,似乎也没什么前途,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。

徐守军告诉谢炎廷,遇到过不去的坎儿就想想霍金,果然,“偶像”的事例让谢炎廷逐渐打消了放弃的念头。同时,徐守军还提醒他,别忘了身上背负着全家的希望。

原来,谢炎廷的父亲2008年因病去世,之后谢炎廷就成了母亲唯一的精神支柱。母亲既要上班,又要照顾儿子。为了儿子上下学方便,她甚至把家搬到兰州大学隔壁。

想到身后支持自己多年的母亲,谢炎廷鼓起勇气,重新回到课堂。2018年9月,谢炎廷顺利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。“我没有把他当成是编外学生,我的这一届研究生做什么他就做什么。开题、答辩、课程、讨论组等他都参与。”徐守军表示。

2019年9月17日,对谢炎廷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,他站在台前,听着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说出“授予谢炎廷荣誉研究生称号,从今天开始他不再是旁听生,他是我们的孩子!”也就是在那个时候,兰州大学为谢炎廷办了一张5年有效期的校园卡。

谢炎廷的母亲对徐守军和兰州大学充满感激,她说:“谢炎廷身患残疾无疑是不幸的,但能遇到这么热心的老师同学,他太幸福了。”

希望一辈子扎根学术

进入博士的学习阶段,谢炎廷依旧跟着自己的导师徐守军教授,在老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。在老师门下,有一帮有着共同科研志向的师兄弟,他们都很热情,这让谢炎廷在与大家进行学术讨论的时候乐此不疲。

谢炎廷即将在今年6月“博士毕业”,目前的博士毕业论文已经初步完成,初稿已经提交给导师徐守军。现在谢炎廷仍在朝着自己的科研道路继续努力,即使两篇SCI(国际期刊)在手,已经达到兰州大学博士毕业要求的谢炎廷仍旧在研究新的课题,目前在投一篇新的论文,手上还有几篇论文在修改。

“在本科和硕士阶段,除了校长颁发过的一个荣誉硕士证书,其实没留下什么实质性的材料,在即将结束兰大的学习时光之际,我们想申请一个博士学位证,哪怕没有毕业证都可以。”刘女士表示,谢炎廷想在博士毕业后继续做博士后研究,从而进入高校担任研究员,一辈子扎根学术,博士学位证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凭证,“不然他的科研之路估计要终止了”。

面对这种情况,徐守军特地给学校打了报告,希望能给谢炎廷授予博士学位。徐守军说:“谢炎廷目前在我带的博士学生群体中达到了中等偏上的科研水平,他的文章能达到兰州大学数学学科博士的学位水平。确实学校也非常重视这件事,专门派人去了解相关文件,但因为谢炎廷没有学籍,也没有本科和硕士学位,所以暂时来说是不符合国家授予博士学位的最基本条件的,目前还没有这个先例。”

谢炎廷在接受采访时认真地说:“很感谢学校和徐教授这么多年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,我在兰州大学这12年,学习到了很多学科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,还有做人的道理,我热爱科研,希望以后能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。”本版综合紫牛新闻、央视、北青报等

关键词:

标签阅读


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