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经济网欢迎您!
当前位置:首页>综合 > 正文内容

整出处处美 治得节节高

7月5日,记者漫步于浠水县蔡河镇杨畈村的柏油路上,只见水稻茵茵、翠竹森森、溪流淙淙、莲叶田田,数座八角小亭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,处处风景如画。

20年前,长春人曹俊峰随妻子第一次到杨畈村时,印象可不是这样:“天晴是路,下雨是沟,两边都是草。小车到了村门口,就是进不了村。”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2年前,他舍弃长春市区的两套房,把父母接到杨畈村养老:“经过整治之后,整个村就像个大公园。按我们东北话说,真的是老带劲了。”

浠水县蔡河镇杨畈村今昔对比图。 通讯员 何彩 摄

共谋:六议定方案,高手在民间

杨畈村人居环境整治始于5年前,聘请了华中师范大学的专家进行规划设计。

“专家站得高、看得远,对整体风格的把握,我们都服气;但在具体项目细节上,群众有些自己的想法。”村党支部书记查正松回忆:“为了让专家思路和群众意见达成一致,我们先后开了6次‘诸葛亮会’。”

村里的百姓大舞台,原来设计单独建设。后来经群众提议,与村党群服务中心一起建设,不仅群众看戏更方便,还丰富了党群服务中心功能,成本节省了3万多元。

组组建有文化墙,是人居环境整治的一大亮点。群众提议将文化墙从村组入口处改建到当家塘边,与驳岸硬化一体规划建设,让文化墙具有美化环境、防治水土流失、防止村民失足落水等多种作用。“高手在民间。”专家们高度赞扬群众智慧,并将其落实在方案中。

协商过程是听取群众意见的过程,也是动员群众的过程。开展人居环境整治5年来,杨贩村群众先后义务投工500多个、自愿捐款3万多元,在项目资金支持下,修建文化长廊1处、景观亭3处、休闲广场2处、公共厕所3座、环形步道260米、生态塘3口、人行桥2座、道路刷黑720米,布置文化墙3处360平方米,安装路灯30盏,绿化面积2200平方米,村容村貌彻底大变样。

自家的事,不仅要自己干起来,还要自家管起来。过去,村里家家户户都有散养的鸡;现在养鸡的人总数减少了,剩下的鸡也都关进了鸡舍中,遍地鸡粪的情况已消失了3年多。

攻坚:厕所连成网,清水入池塘

在杨畈村网匠塆入口处,原来有6座挨在一起的露天旱厕,臭气熏天,苍蝇乱飞,曾让不少来客止步。

以往,农民一直有着建厕积肥的习惯,但露天旱厕污染环境;厕所革命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,但这一工作一开始推进得并不顺利。

村民许秋意自家菜园边就有一座旱厕。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后,她原本不愿意拆。村干部几次上门解释,还帮她将菜园子的篱笆墙改建成青砖墙,她才拆了旱厕建起了卫生间。

墙面贴瓷砖,头上吊了浴霸,热水器、洗手池、淋浴花洒、冲水便池一样不少。7月5日,许秋意带着记者参观了她家厕所革命的成果:“这和城里宾馆差不多。”

许秋意一直担心的用肥问题也得到了解决。她带着记者来到屋外,指着草坪里的一个塑料管告诉记者,这下面“藏”着一个无害化三格式化粪池。“第一格储存厕所排入的粪便与残渣,第二格将粪污进行沉淀、过滤,第三格储存过滤后的残水。如果要浇肥,直接打开第二格盖板就可以。”

厕所革命不仅仅是一家一户的厕所改造,而是以整个村组为对象、建设无害化的人畜粪污处理系统。查正松带着记者来到网匠塆,当年的6座旱厕已改建成一座水冲式公厕。在这个公厕后有一个封闭的大罐体,在罐体出口处,一汩汩清流正缓缓注入池塘。他告诉记者,各家厕所流出的残水并不直接排放,而是集中到这个中心处理站再处理;经处理后,水能就达标排放。处理后干粪污,可以肥田,也可以装运到县里的集中处理站回收再处理。

提升:巧补“瘌痢头”,满村莲生香

杨畈村原有20多处、总面积260多亩的烂泥冲,淤泥很深,牛都不敢下,一直荒着没派上用场。过去村子破烂不觉得,但随着人居环境整治的推进,这20多处荒塘就成了绿水青山的“瘌痢头”,显得特别刺眼。

2021年底,村民主动找到村两委:“不能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,这烂泥冲要想法利用起来。”

这一提议得到全体村民一致响应。2022年,这20多处烂泥冲全部种上了莲米,全村22名种植户增收70万多元。

村民潘幼明种莲米,不仅增加收入8000多元;家中还意外多了许多客人:每逢莲花盛开,亲朋好友纷纷来家中做客,在莲塘玩自拍、制作视频,总要热闹两三个月。

杨畈村成了新网红打卡点,曹俊峰看到了其中的商机。长年在外从事养殖的他,不仅将家从长春迁回村里,还承包了村里的老校舍,正抓紧装修,准备开办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。“村庄变美了,不仅留住了我这个人,还留住了我的心。”

【记者手记】

环境也是生产力

曾经的杨畈村,老旧破败;经过整治之后,村庄变美了,人心变齐了,生活变好了,路子变宽了,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多重收益。

人居环境既是生活基础,也是发展要件。农村环境好了,不仅能留住农村人,还能吸引来城里人;不仅能稳固和提升传统农业,还能孕育和培植新的产业。整治好农村人居环境,不仅可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,也能为乡村振兴筑牢根基。

环境也是生产力。杨畈村的蜕变启示我们,补齐农村发展短板,农村“颜值”就能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增加值。

(责编:白楚云)

关键词: